葉片作為植物與外界進(jìn)行碳-水交換的核心器官,其氣體交換過(guò)程(光合作用、蒸騰作用等)的調控機制一直是植物生理學(xué)研究的焦點(diǎn)。近期 New Phytologist、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、Plant Cell & Environment 陸續發(fā)表了來(lái)自瑞士聯(lián)邦森林、雪與景觀(guān)研究所(WSL)Haoyu Diao博士團隊的 4 篇論文。它們看似聚焦不同環(huán)境因子(高溫、VPD、光質(zhì)),實(shí)則用同一套“在線(xiàn)穩定同位素+GFS-3000氣體交換”技術(shù),揭示了一個(gè)共同主題:葉片內部CO?與H?O的耦合/解耦,遠比傳統模型復雜。

研究發(fā)現,當葉片溫度超過(guò)光合最適溫度(約30°C)后,氣孔導度(gs)與凈光合速率(An)出現顯著(zhù)解耦:gs隨溫度升高而增加,An卻持續下降(圖1)。傳統觀(guān)點(diǎn)認為,高溫下光合下降是由于CO?擴散受限(如氣孔關(guān)閉、葉肉導度降低),但該研究卻觀(guān)察到:盡管葉肉導度(gm,CO?從細胞間隙到葉綠體的擴散能力)顯著(zhù)下降,葉綠體表面及基質(zhì)中的CO?濃度并未降低。

圖1 四種溫帶樹(shù)種葉片氣體交換對葉片溫度(Tleaf)升高的響應
這一發(fā)現挑戰了 “擴散限制主導高溫光合下降” 的傳統認知。研究者提出,高溫下氣孔和葉肉膜可能通過(guò) “策略性配合”:氣孔開(kāi)放增加蒸騰作用以冷卻葉片,葉肉膜調控CO?供應以維持葉綠體功能。即植物采取了“兩害相權取其輕”的策略,高溫下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(WUE),但緩解了熱脅迫對光合機構的損傷。
原文:Diao H., et al. Uncoupling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photosynthesis at high temperatures: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online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s[J]. New Phytologist, 2024, 241: 2366-2378.

結果顯示,隨著(zhù)VPD升高,細胞間隙相對濕度(ei/es)逐漸下降,最高VPD下僅為73%(圖2),即葉片內部出現了 “不飽和”現象。這一發(fā)現顛覆了傳統模型的核心假設:若按 “飽和假設” 計算,會(huì )高估氣孔導度(gs)的下降幅度和細胞間隙CO?濃度(ci)的降低程度;而考慮這一因素后,葉肉導度(gm)隨VPD升高的下降趨勢才變得顯著(zhù)。

圖2 四種樹(shù)種葉片細胞間隙相對濕度(ei/es)對空氣蒸汽壓差(VPD)升高的響應
這意味著(zhù),植物在高VPD下可能通過(guò)調節細胞間隙濕度,減少氣孔關(guān)閉對CO?供應的限制——即使氣孔部分關(guān)閉,細胞間隙仍能維持一定CO?濃度,為光合作用保留 “后路”。該結果提示,現有氣孔模型需納入 “不飽和” 修正,以更準確評估植物在干旱環(huán)境中的碳-水交換。
原文:Diao H., et al. Dry inside: progressive unsaturation within leaves with increasing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affects estimation of key leaf gas exchange parameters[J]. New Phytologist, 2024, 244: 1275-1287.

盡管兩種樹(shù)種的WUE均隨藍光比例增加而下降,但驅動(dòng)因素截然不同:灰榿木是“光合受限”,冬青櫟是“蒸騰失控”。
? 薄葉、耐陰的灰榿木,WUE下降主要因An降低,藍光誘導的光保護機制(如非光化學(xué)淬滅NPQ升高)導致光合效率下降;
? 厚葉、耐旱的冬青櫟,則因gs顯著(zhù)增加(藍光通過(guò)光受體促進(jìn)氣孔開(kāi)放),蒸騰作用增強。盡管An也有下降,但gs的增幅更大。

圖3 藍光比例對灰榿木和冬青櫟生化限制(dAbiochem)、葉肉限制(dAmeso)和氣孔限制(dAstom)的影響
原文:Diao H., et al. Contrasting photosynthetic, stomatal and mesophyll mechanisms drive common reductions in leaf water-use efficiency under blue light[J].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, 2025, eraf305.

研究提出 “競爭調控假說(shuō)”:在低VPD下,水分運輸型水通道蛋白占優(yōu),促進(jìn)細胞間水分平衡;而高VPD或高溫下,CO?運輸型水通道蛋白被優(yōu)先激活,在減少水分流失的同時(shí),維持 CO?向葉綠體的供應(圖 4)。這種 “二選一” 的調控模式,正是葉片在環(huán)境脅迫下實(shí)現 “保水” 與 “保光合” 平衡的分子基礎。
結合葉片內部 “不飽和” 現象,研究者推測:高VPD下細胞間隙濕度下降會(huì )誘導水通道蛋白表達變化,通過(guò)抑制水分通道、增強CO?通道,形成 “干旱下的碳保供” 策略。

圖4 低蒸汽壓差(VPD)和高蒸汽壓差條件下,葉片細胞間隙相對濕度(RH)狀態(tài)(a、b)以及細胞間隙與細胞質(zhì)之間 CO?和水分運輸的假設機制(c、d)。
原文:Diao H., et al. Unsaturation of Leaf Air Space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Role of Aquaporins[J]. Plant, Cell & Environment, 2025, 48: 5465-5471.
? 13C同位素追蹤CO?從大氣到葉綠體的擴散路徑,量化葉肉導度及細胞間CO?濃度;
? 18O同位素通過(guò)H?O和CO?的氧交換,揭示葉片內部濕度狀態(tài)及蒸發(fā)位點(diǎn)的水分動(dòng)態(tài)。
這種“在線(xiàn)同位素——GFS-3000氣體交換聯(lián)用” 技術(shù)為解析葉片氣體交換的 “黑箱” 提供了直接證據,也為未來(lái)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學(xué)范式。
從高溫、高VPD到光質(zhì),這一系列研究不僅在機制上突破了傳統認知,更展現了GFS-3000作為多環(huán)境因子協(xié)同調控平臺的核心價(jià)值:其精準的溫度、濕度、光質(zhì)控制能力,結合與同位素、葉綠素熒光等多種技術(shù)的聯(lián)用能力,為解析植物碳-水平衡的復雜機制提供了 "全鏈條" 測量解決方案。
讓GFS-3000幫你把復雜環(huán)境因子逐一拆解,下一篇頂刊也許就是你!